中国经济面临转型,未来之路在何方

财云财经 阅读:1962 2024-09-14 15:36:00 评论:0
摘要: 中国经济现处于流量收缩状况,面临不少挑战。加快转型迫在眉睫,众多专家为此纷纷给出建议和策略,以助力中国经济摆脱困境,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。

全球经济流量收缩中国经济现状

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,全球经济流量迅速收缩,这一状况成为了全球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。中国经济也未能幸免,在流量层面上经历着相对较低的收缩状态。

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的研究显示,如果以2017年一季度的GDP为100计算季环比指数,到2024年一季度,实际指数为144。若按照2017至2019这三年的指数情况线性向前推,本应达到146.5。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目前仍存在2.5个点的落差,尚未回到疫情前的趋势值。不仅是中国,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也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,且偏离趋势值的幅度更大。

在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、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背景下,全球各国不是在加强合作,而是分道扬镳。这使得全球经济收缩的恢复进程变得更为艰难,相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,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。

中国经济的转型需求与阵痛期

在这样的流量收缩状态下,中国经济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,以寻找新的出路。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全面转型的新时期,包括房地产企业、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地方政府等都需要进行转型。

中国经济面临转型,未来之路在何方

中国加快转型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。一旦实现了实质性转型,中国经济的质量将有望得到大幅度提升。这一转型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阵痛。企业需要调整经营策略,适应新的市场环境;政府需要优化政策,提供更好的制度支持。

通缩迹象与应对策略

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施东辉指出,从一些关键指标、物价、资产价格以及居民去杠杆行为来看,我国出现了阶段性通缩的迹象。20世纪90年代日本应对通缩的经历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。

货币政策针对通缩宜出重手,通过快速且大规模的政策刺激,降低通缩发生的可能性。财政政策不宜反复摇摆。日本在应对通缩时,财政政策反应迟缓,且在宽松和紧缩之间频繁变动,无法有效刺激需求侧的自我持续扩张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至关重要,这样可以减少对单一工具的过度依赖,缓解其可能带来的问题。

高度重视预期管理也是关键。当前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宏观政策,打破通缩预期的负向循环,避免“挤牙膏式”的政策出台,充分重视社会对政策的预期。

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与中国的应对

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,目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空间布局正在重构。出现了从离岸空间向“近岸化”“短链化”“友岸化”布局转变,以及供应链结构从“直线型”向“曲线型”转变的现象。

在这一重构过程中,形成了墨西哥、东亚、印度、中东欧等四大产业转移热点地区。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建议,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,发挥巨型城市群在畅通产业内外循环中的空间价值,尤其是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城市群。这些城市群作为产业链的备份基地、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生产网络决策中枢,通过区域内城市的优势互补、规模互借、产业共生和创新协同,对于打造安全可靠、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,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。

刘江会强调,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,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,这对于中国经济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、提升韧性至关重要。

服务业发展与制度供给

在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中,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服务业对制度供给的质量要求更高。产权保护制度、企业制度等都成为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制度环境。

当前,我们需要加快改革,解决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,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。只有不断完善制度环境,才能推动服务业的健康发展,为中国经济的转型注入新的动力。

中国经济面临转型,未来之路在何方

相关问答

全球经济流量收缩的原因是什么?

全球经济流量收缩的主要原因包括新冠疫情的冲击、全球化逆流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、保护主义抬头等,这些因素导致各国经济活动受到限制,贸易和投资受阻。

中国经济如何应对转型中的阵痛?

中国经济应对转型阵痛需要企业调整经营策略,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;政府优化政策,加强制度供给和支持,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;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,稳定经济增长。

通缩对经济有哪些危害?

通缩会导致物价持续下降,企业利润减少,投资意愿降低,就业机会减少,经济增长放缓,甚至可能引发经济衰退。

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对中国有什么影响?

一方面可能导致部分产业转移,增加竞争压力;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加快产业升级,提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,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。

如何提升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制度供给质量?

需要加强产权保护,完善企业制度,优化市场竞争环境,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,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等。

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?

关键因素包括有效的政策引导、企业的创新和适应能力、完善的制度环境、稳定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以及高素质的人才支持等。

声明

转载声明: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caiair.cn/post/zhongguo-jingji-zhuanxing-liuliang-shousuo-990217.html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