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茶为何频繁爆雷却仍有人趋之若鹜

财云财经 阅读:4704 2024-08-10 17:38:00 评论:0
摘要: 金融茶爆雷事件持续发生,金额庞大,模式众多。即便风险极高,却依旧有人参与。究竟是何原因?是盲目逐利,还是另有隐情?这值得我们深思,更需深入探究背后的逻辑和市场乱象。

金融茶的频繁爆雷

在广州与佛山交界处的泛茶研发中心,经历了三四天的混乱后终于回归平静,现场竖起的警戒线将大门紧紧围住。而这只是金融茶爆雷的一个缩影,自2012年金融茶的期货化属性被激活后,爆雷事件愈发密集。

泛茶的爆雷详情

泛茶注册于2022年9月,短短两年时间,却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加盟商赵女士经朋友介绍投资泛茶,从起初的小金额尝试,到后来的越投越大,甚至加盟,如今连本带利的1000万元无法取出。下游客户陈先生今年3月投资,不到半年就遭遇爆雷,投入的160万元也打了水漂。

运作模式与交易平台

泛茶的炒作链条是“公司-平台-经销商-客户”,公司负责新品研发、销售,经销商组织客户购买,交易平台承诺到期回购并给予高息。赵女士提到,泛茶开发新品后,交易平台承诺50天后以高于原价的价格定向回购,但收取手续费。赵女士提供的交易平台名字,在天眼查上却查询不到相关信息。

金融茶的发展历程

起源与早期模式

金融茶由来已久,最初将茶叶赋予金融属性的是大益集团创始人吴远之。他提出的“茶自古就是一种奢侈品”观点,成为金融茶炒作的口号。金融茶的第一次爆雷源于本世纪初普洱茶的暴涨暴跌,当时的幕后庄家通过各种手段炒高价格,吸引众多散客和茶商参与,最终庄家出货兑现,参与者损失惨重。

金融茶为何频繁爆雷却仍有人趋之若鹜

期货交易模式的出现

2012年前后,完全脱离实物的“期货交易”模式出现,金融茶逐渐脱离了作为饮品的价值,变得证券化、期货化。人们交易的不是实物,而是代表茶叶的文字凭证,茶票价格随着互相转让而水涨船高,茶商还提供回购服务,吸引更多人参与。

近年的爆雷事件

2021年广州芳村爆发的抢茶事件将金融茶的“期货化”属性推向高潮,“仓颉号”的空单交易模式导致卖家无法交单,陷入爆仓等冲突。2023年更是连续爆发多起金融茶事件,包括茶有益、昌世茶等,玩法越来越无下限,价格快拉快崩。

金融茶的操盘模式

庄家哄抬价格

早期金融茶通过庄家下场买卖来哄抬价格,制造市场繁荣的假象,吸引投资者入局。

卖家与买家对赌

随着发展,出现了卖家与买家之间的对赌模式,如果市场价格走势与预期不符,一方将面临巨大损失。

茶商承诺回购

如今,像泛茶这样的金融茶,茶商通过讲故事,交易平台口头承诺到期连本带利高额回购,吸引投资者。

金融茶的监管难题

对于监管部门来说,金融茶在界定上存在一定难度,因为最终可以实物交割,所以几乎是游离在金融合同诈骗、非法集资和传销的边缘。

投资者的贪婪心理

尽管金融茶屡次爆雷,但仍有人前赴后继地参与其中。不少客户起初警惕,但看到身边人赚到钱便放松警惕。王先生讲述了身边人的暴富故事,使得更多人相信自己不会是“最后的接棒人”。

金融茶的本质是击鼓传花,投资者的贪婪使得他们忽视了潜在的巨大风险。这种零和游戏终究不可持续,只有理性投资,才能避免成为牺牲品。

金融茶为何频繁爆雷却仍有人趋之若鹜

金融茶是什么?

金融茶是将茶叶赋予金融属性,通过各种炒作手段使其价格波动,脱离了作为饮品的价值,具有证券化、期货化特点。

金融茶为什么会爆雷?

金融茶爆雷通常是因为其炒作模式不可持续,价格被过度推高后无法维持,或者交易环节出现问题,如空单无法兑现等。

泛茶的爆雷造成了多大损失?

目前还暂未统计出泛茶爆雷的总金额,但据业内人士估算,可能是芳村迄今为止涉案金额最大的金融茶事件。

金融茶的早期模式是怎样的?

早期金融茶通过庄家下场买卖哄抬价格,制造价格上升的假象来吸引投资者。

监管部门为什么难以监管金融茶?

因为金融茶最终可以实物交割,在金融合同诈骗、非法集资和传销的界定上存在模糊性和难度。

投资者为什么会参与金融茶炒作?

一些投资者看到别人赚钱放松警惕,抱着赌自己不是“最后的接棒人”的心理参与其中。

声明

转载声明: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caiair.cn/post/jinrong-cha-baolei-chaozuo-tanlan-276987.html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搜索